烘干

90后新农人走一条与父亲不同的种稻路

发布时间:2023/4/6 1:09:59   

在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皋埠街道新桥村的余亩水稻田边,只听见一阵轰鸣声,不远处的无人机在稻田上空盘旋飞行,一粒粒稻种从它的“腹部”吐出,均匀地洒落在田地里。

秧田旁,无人机的操控者朱梦黎正在给操作柄换电池。年出生的朱梦黎,是当地小有名气的新农人。4年前,她辞掉城里的工作,回乡跟着爸妈种田。如今,她已承包了亩稻田。

家里唯一的“女农机手”

年纪轻轻的朱梦黎与水稻打交道已经超过10年,是个名副其实的“农二代”。种水稻有哪些讲究,她都“门儿清”。

“地里最忙的时候正好赶上放暑假,从高中开始,每年我都会帮爸妈插秧、种水稻,就这么干了十多年。”朱梦黎说。南方种水稻,一般种两季,分早稻和晚稻。早稻三月底四月初播种,七月成熟,收割后得立即耕田,务必在立秋前将晚稻秧苗插下。时间紧迫,每年七八月最为忙碌,也叫“双抢”。

早先插秧都是由人力完成。为了抢农时,天还没亮朱梦黎就要和父母一起到田间工作。一手拿秧苗,另一只手往泥地里插,从早到晚不断重复,其中辛苦可想而知。后来,插秧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村里的农户纷纷学习驾驶插秧机。父亲朱兴华也劝女儿:“你看插秧机那么好用,你年纪轻也去学学,帮忙的时候用得上。”就这样,朱梦黎成了家里唯一的“女农机手”。听说她插秧机开得好,附近农户主动请她帮忙。

“农忙时,家家户户人手都很紧缺,也不是每家都有插秧机。我就叫上同学一起帮忙,她放秧我插秧。”朱梦黎还记得,断断续续干了一个礼拜,两个人插了亩秧苗,挣到人生第一桶金。

回乡创业,用机器换人

正是这份对稻田的情愫,年,大学毕业在外贸公司工作了两年后,朱梦黎选择辞职回乡。

“我们年纪都大了,种田的新工具越来越多,也越来越难学,跟年轻人比起来,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说起当初女儿放弃稳定工作,父亲朱兴华表示支持。在他看来,女儿对土地有感情,不怕吃苦不怕累,正适合“吃这碗饭”。

年,回归稻田的朱梦黎创办绍兴市沃宝农庄有限公司,走上和父亲不同的种稻路。创业初期,她便坚持“机器换人”,不仅拓展种植规模,还投入70余万元实现机械化生产。

朱梦黎说,多亩地,以前播种、施肥全靠人工。以施肥为例,需要一个工人身背60多斤重的机器走在水田里施肥,非常辛苦。而用上无人机后,只需调试好各项参数,通过手柄和手机就能播种、施肥、打药,平均每亩地用时不超过1分钟。

“80厘米高的机器,8个旋翼伸展开来直径可达1.6米,底部还带一个能够携带10公斤水剂药(肥)的储存箱,5组电池轮着用,干起活来能顶好几个壮劳力。”朱梦黎边操作边展示,需要施肥时,她充当无人机操作员,另一人负责兑水、灌药、灌种、换电池之类的杂活。

除了前期的田间管理,现在收割、晒稻同样能让机器代替人工。朱梦黎还记得以前村里家家户户晒稻谷的场景,而现在收割机收割好的稻谷装袋后经过烘干机烘干,就可以直接装车送去市场售卖。

这些年,沃宝农庄陆续引进机械育种、育秧以及用无人机播种、施肥,朱梦黎还自学拿到无人机驾驶证。通过机械化操作,每年的人工开支节省十多万元。现在的沃宝农庄,已经完全实现“自动化”。

从农民到“新农人”

“小时候,我看着父母做农活,觉得他们太辛苦了。特别是‘双抢’在一年最热的季节,室外接近40℃的高温,必须要在这个时间下田开工,脚板踩在石头上,跟烧烤没两样。现在,大部分的工作交给机器干,许多农民可以从田里解放出来。”这样的变化,朱梦黎都看在眼里,不仅仅是大规模机械化的应用,还有农民这一角色和身份的转变。

除了这些,朱梦黎还做了许多新的尝试。近年来,她大胆试种老一辈绍兴人比较爱吃的传统粳米品种——南粳46。这是粳米中的优质品种,但它属于普通米,收成一般,种的人越来越少。年,朱梦黎在自家的亩水稻田中选取50亩种植香米和南粳,15吨大米销售一空。这也让她更有信心,准备扩大试种面积,打响属于自己的大米品牌。朱梦黎说,还希望和周边农户合作,将产业壮大,进而带动村子的旅游产业,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来源:《杭州日报》

终审:吕通义

审校:杨茗刘朱婴

编辑:刘树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05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