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

返乡女大学生的机械情缘

发布时间:2023/4/11 18:10:07   
白癜风擦什么药最好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04149.html

本文转自:农村青年杂志

“哒哒哒……”一到农忙时节,浙江省桐乡市濮院镇油车桥村的返乡青年刘惠婷就活跃在田间。扎着马尾辫、紧握方向盘,一人多高的“铁牛”经她一通操作,顿时灵动许多。翻田、插秧,一气呵成。

回乡做起农机手

年,大学刚毕业的刘惠婷应聘到宁波一家培训机构当会计。当时父亲刘金龙刚把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张罗起来,苦于没有师傅操作,有多亩水稻等待插秧机插秧。这时他想到女儿:“你打小就会开农机,还是回来帮我种田吧。”听了父亲的话,刘惠婷心动了,于是她辞职回村做起了农民。

不少亲戚朋友很不理解:“开农机这个活儿很苦,男的都吃不消,女孩子即便能干下去,以后找对象也难。”面对各种议论,刘惠婷暗下决心,一定要干出点样子来。她拜父亲和老农机手为师,从熟悉的拖拉机起步,一步步“征服”了各式农机。

起初,刘惠婷学起来很快,只需要几个小时,插秧机就能轻松搞定。但到了学习收割机时却怎么都学不会。“收割机体型庞大,新闻上经常能看到侧翻事故,心里很害怕。”刘惠婷的胆怯,刘金龙看在眼里,他在一旁不断地给女儿打气,让她先在乡间道路上驾驶,然后下田操作。就这样坚持了3个月,刘惠婷终于拿下了这台大家伙。那段时间里,她的双手磨出了老茧,脸上晒掉一层皮。

比起操作,修农机更是件苦差事。去年秋收时,一台大型烘干机“罢工”了。从田里收割的稻谷等着烘干,这把刘金龙急坏了。“我们这代农机手修修拖拉机还行,碰到这些新农机就无从下手。”农机更新迭代快,刘金龙准备找厂家上门维修,却被女儿喊住。刘惠婷和厂家视频连线,根据对方的指引找到问题:原来是烘干机喷油嘴损坏。她拿出机器构造图,对照着一一拆解,弯腰、低头、平躺、下蹲,反复操作,一共拆下30多个零部件,把坏的部件换新、旧的清洗,整整忙了3天才修好。正是靠着这股执拗劲,刘惠婷快速成长。

现在,刘惠婷成了附近家喻户晓的专业农机手,周边种粮大户点名要她去耕田,一些农机合作社的农机碰到“疑难杂症”都会请她“会诊”。年5月,刘惠婷被推选为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会操纵农机,更会管理合作社

现代化农业需要操作大型现代化机械设备,这是年轻人的强项。操纵大型机械,只要肯下功夫、勤学多练,总能掌握。但要打理好一个合作社,就没那么简单了。

一开始,油车桥粮油农机专业合作社只有5台中型拖拉机,刘惠婷买机器、引进育秧流水线、对仓库扩容,但业务没啥起色。“我是大学生,脑袋比父亲灵光。”刘惠婷不服输,决心从打造规范化合作社做起,把品牌打响。作为一名门外汉,她时常向老师傅求教,还通过网络学习写了整整页的申请材料。规范化合作社申报成功后,桐乡市农业部门工作人员对她竖起大拇指:“到底是大学生,干得漂亮。”

这事让刘惠婷懂得,当一名新型农民,不仅需要经验,更要学习,而这正是她的长处。变身新农人后,刘惠婷几乎每年都会参加两次以上由桐乡市政府组织的各类培训。年10月,在德国法兰克福为期15天的培训,不仅让她学到现代化农机及农场经营管理知识,更打开了她的视野。

在法兰克福的一个小镇农场里,不到10个人就能管理数千亩庄稼。灌溉、施肥、打药等都靠机器操作。“机器换人是必然趋势,也是劳动力短缺倒逼出来的办法。”当地农场主的一句话,让刘惠婷联想到自家合作社也存在人手短缺的问题,她决定学习德国经验。

回国后,刘惠婷花4万元采购了一台新式无人机,很快就在第二年的农事中派上大用场。以给千亩稻田打农药为例,按传统办法操作,需要准备米长的管线,4个人一组,组团进行,每天能喷药50亩。用上无人机后,一天能喷药亩。

与眼界同步打开的,还有合作社的发展格局。刘惠婷利用合作社在农机方面的技术优势,开展水稻种植全程托管业务,通过农机服务当起“田保姆”。很快,合作社发展成一家以粮油全程机械化服务为一体的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有社员名,全程机械化服务面积达到亩,农机作业面积达到3万余亩,服务范围涉及周边县市及16个乡镇,服务农户余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15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