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烘干 >> 烘干市场 >> 食用菌烘干机的前世今生安徽佳沐智能烘干
20世纪40年代末,国外开始发展食用菌的工业化生产。目前主流的机械化瓶培生产方式起源于日本80年代后期食用菌的工业化生产技术模式,一般用于栽培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等木腐菌,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水平。为了应对竞争压力,弥补自身经济能力的不足,日本原有的散户采取了转零为一的策略,共同出资建立食用菌培养中心,共用机械化生产设备,形成了培养料统一配制、装瓶、灭菌、菌种培养和接种培养、蘑菇分散培养、蘑菇瓶和废料统一回收的产业模式,也能有效保证蘑菇的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充分提高工业现代化程度和技术水平。目前食用菌机械化生产在日本占90%,在韩国占95%以上。
我国食用菌生产模式主要分为:传统生产模式、“企业+农户”模式,以及工厂化生产模式。
传统生产模式是自古沿袭至今的农作物栽培生产方式,从公元年食用菌的野生驯化开始,一直延用至今日,发展历史悠久,地域分布广泛。“企业+农户”的生产模式是随着食用菌产业发展和技术的进步而形成的,该种模式的出现,使得食用菌生产、销售不只限于以家庭、个人为单位进行,而融入了企业的参与。工厂化生产模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是食用菌生产发展过程中的高级生产形态。
日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工厂化食用菌占有率达90%以上,而台湾、韩国达95%以上。因此,工厂化栽培在栽培规模、工艺水平、栽培工序和栽培条件等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已成为食用菌行业发展的趋势,也是食用菌产业发展从大到强的必经之路。
而工厂化生产过程中,其中食用菌烘干机是一个必须使用的设备。
食用菌的干燥一般是在烘箱、干燥笼或干燥室中进行,或者用炭火、电加热、红外线的热风烘烤,使细菌脱水干燥。目前广泛使用的有煤柴型食用菌烘干机、电加热型食用菌烘干机以及空气能型使用烘干机。
电加热型食用菌烘干机食用菌脱水干燥的工艺多种多样。以香菇为例,为使菇型圆整、菌盖卷边厚实、菇褶色泽鲜黄、香味浓郁、含水量达到12%的出口标准,必须把握好以下环节:
一、提货和运输。应该是80%成熟的时候伞没开的时候摘的。此时孢子尚未分布,干燥后香味浓郁,品质高;采摘前禁止喷水,采摘后放入竹篮。
二、散开,剪断把手。新鲜蘑菇应及时铺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的竹帘上,以加速蘑菇表面水分的蒸发。摊晾后,根据市场要求,一般分不切、半切、全切三种方式处理,同时清除木屑、碎菇等杂物。
三、分级、安装和烘烤。要求当天收割烘烤。鲜菇按大小、粗细、花形等分类。,蘑菇的茎干均匀的排出在上干燥帘上,而质量稍差的下层排出。为了防止蘑菇细胞代谢加剧,导致菇盖伸出,颜色变白,品质下降,可在鲜蘑菇入机前将空机加热至38~40℃,然后出菇上架。
四、掌握温度。采后蘑菇含水量高达90%,一定不能高温烘烤。启动操作要规范:点火升温的同时启动排气扇,使热源均匀输入烘房。当温度升至35~38℃时,将鲜蘑菇的干燥帘分层放置在干燥室内,促进蘑菇的收缩,增加蘑菇的卷曲度和厚度,提高蘑菇的品质。干燥室温控制:保持38~40℃1~4小时,40~45℃4~8小时,45~50℃8~12小时,50~53℃12~16小时,55℃17小时,60℃18小时开始干燥。
五、注意除湿和通风。随着蘑菇中水分的蒸发,干燥室通风不良会导致湿度增加,导致灰棕色,质量下降。操作要求:第一至第八小时打开所有湿窗,第八至第十二小时保持通风率在50%左右,第十至第十五小时保持通风率在30%,第十六小时后关闭湿窗。
用指甲顶压菇盖感觉坚硬并稍有指甲痕迹、翻动哗哗有声时,表明香菇干度已够,可出房、冷却、包装、贮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