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

我的扶贫故事做好村民的贴心书记丨三都

发布时间:2024/1/12 16:45:17   
我叫苏昶,是黔南州医疗保障局选派到三都水族自治县都江镇来术村的第一书记。在工作中,我带着特殊使命,以“挖穷根”“摘穷帽”为己任,带领全村百姓奋力奔小康。来术村山高坡陡,地质破碎,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不完善。年之前,村集体经济匮乏,收入近乎空白,属于典型的深度贫困村。初来乍到,我始终铭记驻村第一书记“抓党建、促脱贫”的责任和使命,积极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最终实现“推着群众干”到“群众主动干”的大转变。现如今的来术村,村容村貌得到了改善,农业产业得到了发展,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心系群众,做村民的贴心人   初到村开展院坝会时,村里岩捞寨的几名群众找到我:“我们是少数民族聚集地,每逢节日都喜欢举办一些跳舞、吹芦笙等文化娱乐活动,但却连举办活动的场地都没有,希望苏书记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场地问题。”于是,我立即与村两委物色场地选址,积极协调资金40万元为岩捞寨修建一个占地个平方米的文化广场。现在每逢节日,广场上都是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   “苏书记,我们村每逢下雨天,电压都不稳,饭都煮不熟,能不能去帮我们解决一下嘛!”“好的,我一定想办法把电压不稳的问题解决了!”接到岩捞寨二组组长的电话,我第一时间实地调查,了解到本村两台变压器存在容量小,供电不足等问题。为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积极对接供电部门,申请农村电力升级改造项目,解决岩捞寨二组电压不稳问题。   因地制宜,发展扶贫特色产业     只有产业发展才是脱贫致富的长久之计。来术山多地少,牧草旺盛,适宜黑山羊养殖。于是,我在与村干部、群众多方调研的基础上,邀请种养殖专家实地考察,以发展黑山羊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实施黑山羊养殖项目,完成多头黑山羊养殖,建成平方米标准化羊舍,带动当地群众增入致富。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壤特点,我还引进了青花椒和中药材的种植。其中,全村共种植亩青花椒和亩中药材。产业有了,还得找好销路,我联系企业,在村里无偿修建一栋平方米烘干房,对青花椒和中药材进行简单初加工,使得青花椒和中药材的效益成倍增加,成为来术村脱贫致富支柱产业。     同时,我们积极推动“三变改革”和“村社合一”改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帮助困难群众成为拥有土地流转金、效益或入股分红金、就近务工薪金的“三金农民”,发展了来术村特色农业产业,盘活了村级集体经济。特别是年三都县遭受了“6.24”特大洪涝灾害,在村级产业造成严重损害的情况下,依然实现了村集体收入近10万元、入股群众分红11余万元、群众在村级务工收入5万余元、群众获得土地流转金5万余元,同时完成每年贫困户按不低于财扶资金投入5.5%的利益分红。真心帮扶,群众冷暖挂心间     能为群众做点实事,是最幸福的事。我积极对接有关单位,对患有残疾的王炳成、王炳生等6户捐赠轮椅、翻身床等医疗器械,向村卫生室捐赠各种各类药品;成立村级助学扶贫基金,对来术村每年考上大学的学生每人发放助学金0元。针对来术村上半村手机无信号问题,我积极协调当地移动公司新建来术村余万元的移动基站项目,解决近户群众无手机信号问题。同时,我还与单位对接争取得到帮扶村里贫困户,给贫困户送去棉被、食用油、大米等帮扶物资,真心实意驻村帮扶。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大年初二我便赶回来术村,以身作则,第一时间吹响冲锋集结号,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其中,我积极协调爱心企业捐赠一次性医用口罩、药品、消毒剂等疫情防控物资,带领全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疫情稳定后,我积极帮助群众做好春耕春种和联系外出务工。     年是来术村多灾多难的一年。“6.24”特大洪涝灾害发生后,我第一时间组织干部群众打通外出的生命通道、24小时内摸排全村灾情和安置受灾群众、72小时内将救灾物资和资金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同时,我积极争取单位和社会帮扶资金40余万元,带领村干部和群众认真开展房屋加固、通组公路修复、养殖场修复等灾后重建工作。整理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高荣华编辑潘晓飞编审田旻佳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18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