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烘干 >> 烘干介绍 >> 良心不放添加剂不人工烘干hell
“老地方”荷花糕源自孔祥忠母亲的手艺,在孔祥忠一家人眼里,这位已去世的老奶奶心善手巧。
孔祥忠依稀记得,母亲原就会做糕点,豆糕、印糕、松花麻团,每一样都不在话下,靠着一双巧手,母亲支起了糕点摊子,也埋下了孔家40年老店的根。
“我妈是个‘劳碌头人’,原本手艺不差的她,还向亲戚学来了制作荷花糕的手艺。”孔祥忠回忆,那时家族里有一位杭州有名糕点铺的糕点师傅,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改行了,想把做荷花糕的手艺传给“自己房头人”,母亲便去把手艺讨了来。
“荷花糕是家家户户养小孩的必需品,小时候喝奶,长大些便是吃荷花糕,再等消化能力好了,才给喂饭。”孔祥忠说,临浦老街有荷花糕卖,算是一件方便事,小镇居民们奔走相告,母亲的生意红红火火,一块四方小糕喂大了街坊四邻的孩子,也撑起了这个家。
“活络”小伙子静心做糕母亲有意将手艺传给孔祥忠,可当时还是小伙子的他心思“活络”的很,跟其他十几岁的年轻人一样,“抹了油”,坐不住。“那时觉得辛苦,半夜要浸米,凌晨5点多就要起来蒸糕,还要晒。别看一块糕小小的,‘手脚’‘么佬佬’。”孔祥忠回忆自己当时只愿意给母亲打下手,母亲也不多说,只让他看,渐渐地,他竟也静得下心来琢磨水头和蒸的时间,“还有一个原因,长大些了,就觉得母亲年纪大了,起早贪黑也辛苦,该由我来承担了。”从此,孔祥忠就开始了他做糕点的生涯,由于材料原因,他开始专注做荷花糕和印糕两种,一做就是40年。
回想当初,也有做“砸”的时候,水头大了糕就烂;没有浸透,糕又不糯,琢磨许久才拿捏得到那份恰到好处,这个分寸,孔祥忠笑称可意会却难言传。如今的他已是老师傅,看一眼,摸一下就知道行不行,差在哪儿,这就是沉淀,就跟这家“老地方”荷花糕铺子一般。
“做事、开店都要有静心。咱们家的店一直开在这块地,先前在后面,后来在对面,总之不走开,走开了,街上的人去哪里找手工的荷花糕?”孔祥忠始终强调静心两个字,即使铺子周围变迁、老街也不再是最热闹的中心,但“老地方”荷花糕铺子后屋前店的模式未曾改变,还是老屋、老门面、老味道。
女儿有想法,荷花糕上了电商平台“老地方”荷花糕铺子里常有老人来买给孙子、孙女,孔祥忠告诉记者,这些老人30年前也是这样来买些糕给自己新生的儿子、女儿。岁月染白了这些忠实主顾的鬓角,却挪不走他们对“老地方”荷花糕的这份信任,也没有改变孔祥忠家荷花糕“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
临浦老街
虽然现在袋装米粉、面条,小孩子有了丰富多样的辅食,可这并没有对“老地方”荷花糕造成冲击。“我不用机器,让它自然风干,这就没办法扩大生产。但是荷花糕是给孩子吃的,得凭良心做。”孔祥忠说,自己的荷花糕不添剂加料,不人工烘干,就是怕孩子吃了上火,传统手艺费工时,他便也不批量,保证新鲜和口感,“可能也是因为我的这份坚持,让‘老地方’荷花糕一直没在大家心里掉过价。大家都觉得,东西还是孔大伯做的,让人放心。”这是一位58岁老师傅的坚持。
现在,年轻的女儿将“老地方”荷花糕推上了电商平台,时时售罄,还有新疆的忠实“粉丝”,孔祥忠的思路也开阔了,在荷花糕里加了蔬菜汁,胡萝卜、玉米、紫薯……“老地方”荷花糕注入了新活力,大家的支持热情更是有增无减。
老师傅年纪越来越大了,说起传人,孔祥忠的想法既开放又谨慎:“一直想觅个徒弟,这手艺也不是非得‘传内不传外’,关键要静得下心,吃得起苦,还要不忘本心。”对于传人,老师傅说愿意等待,直到合适的人出现。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最难得的就是与时代格格不入的老底子手艺匠师,他们身上的那种静心和专注,是最打动人的地方。
(记者曹涵翎)
你可能喜欢
活动
萌宝大赛热度破表,来看看最新情报!新增奖品萧山少儿公园门票送!送!送!
萧山一家企业拿到杭州最高奖,习大大都用过他家的产品!
用航拍巡查,萧山6月20日前要拆光违建彩钢房(棚)!
萧山严查小区楼顶违建,玻璃阳光房、彩钢棚等都要拆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