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烘干 >> 烘干介绍 >> 兴安崔家乡农业产业化让农业焕发振兴魅力
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退果还粮”玉米丰收季。兴安县崔家乡政府供图
针对长期以来土地分散化、碎片化不利于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广西兴安县崔家乡党委政府就如何打破原有土地条田化限制,将分散的土地进行集中整合流转、规模生产以增产增收进行了探索和尝试。经过多方考察和论证,该乡的农田“小块并大块”模式取得了明显成效。
所谓“小块并大块”,就是引导和帮助农户将分散的责任田集中整合整理后,通过整理沟壑、田埂等新增耕地,实现以土地整理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利于机械作业、推广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在县、乡、村三级多方努力下,“小块并大块”土地平整项目顺利推行。在崔家乡高泽村委毛家坪村,全村亩田参与整合的有亩,由块小田地整合变成了49块大田地,农田“小块并大块”在兴安县首次推广成功,迈出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关键的一步。据了解,该乡以高泽村为中心,在全乡范围内积极推行“小块并大块、分散变集中、零星变连片”,实现“全村一大块”,其他村委主动商议“小块并大块”事宜,目前又有亩田即将进行整合。
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既是实现“四化同步”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当前,农民老龄化、年轻人不愿种地、不会种地,外出务工导致土地撂荒现象严重,农业土地利用效益低、群众增收困难大,导致种植户不愿种地、不敢种地,要解决这些问题,盘活土地是关键。“发展农业,尤其是水稻的利益空间不高。我不断扩大种植面积,是低利润空间下的自然选择。但面对这么大的种植面积,人力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要,机械化就成了‘刚需’。”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唐新全说。
“我们的田太小了,插秧机进不去,就算进去了,也没办法掉头,最后还是要人工进去补漏,收割机也一样。而且有田埂阻碍,部分机器从一块田进入另一块田还要靠人力,这样的成本就太大了。”唐新全说。
“我们目前的机械化装备足够耕种亩土地,每年光是提供农机服务就能收益多万。农田“小块并大块”、土地整合后,我们‘火力全开’了,村民也继续按原有耕地确定的股份进行分红,达到提升农业效益和提高农民收入的目的。”唐新全说。
兴安县崔家乡的农田“小块并大块”全新模式,让农业焕发振兴魅力。
深耕机、育秧机、播种机、植保机、收割机、烘干机、打包机……在兴安县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院内,整齐的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农机,阵势蔚为壮观。全新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兴安县崔家乡,成立于年,设党支部1个,现有平方米育秧工厂及晒场、仓库设施,拥有7台大型耕整机,6台收割机,7台插秧机,全自动催芽播种生产线一套,3台植保无人飞机,4台大型粮食烘干机,日烘干量54吨及各类农机设备60台,实现水稻生产育秧、耕田、插秧、飞防、收割、转运、烘干、加工全程机械化,助推全乡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超90%。近年来,合作社实施“支部引领+村社合作+村村抱团+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联合3个村民合作社发展富硒水稻、甜玉米、稻田养鱼。并以“托管”或“半托管”形式为群众提供“工厂化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机烘干”全程机械化社会化服务,社会化服务范围逐年发展壮大,联农带农,辐射带动周边富硒水稻种植达万亩,成为了当地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让乡村实现了“共享农机”的愿景,让现代农业焕发振兴新魅力。
下一步,崔家乡全面建设生态宜居、富裕文明和谐新崔家,进一步做大做强特色产业,促进产业融合,加快农业产业现代化建设,以产业振兴为抓手,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奋力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唐泓)
崔家乡的农田“小块并大块”项目现场。王国楚摄
崔家乡丰收的田野。兴安县崔家乡政府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