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烘干 >> 烘干前景 >> 00后女农机手14岁学开插秧机我的
10月12日,秋收时节,田间稻浪翻滚,农机轰鸣。在资阳区新桥河镇田庄湾村,龚玉姣驾着收割机自由驰骋,半个小时下来一丘田的稻谷顺利“收入囊中”。
就在近两个月前,龚玉娇和父亲龚雪平及另一名雇员,3人以团体名义参加了在常德汉寿县举行的中化农业杯·第五届中国农机手大赛湘鄂省际联赛,拿到了农机大赛预选赛的前30名,进入今年11月份在北京举行的总决赛。她是比赛中年龄最小的农机手。
痴迷机械,14岁学开插秧机
龚玉姣自小表现出较强的动手能力。母亲龚菊梅介绍,女儿9岁就自告奋勇帮家人洗衣服。再往后,家里来十几位客人,女儿也能独自掌勺,做上两桌饭菜。“她对农机,比洗衣做饭感兴趣得多。”
年,龚雪平承包20多亩田,开始规模种粮,如今扩展到整个村,甚至延伸到临近乡镇,已有亩。年,农业机械化逐步推广应用,龚雪平也开始依靠机械化帮手,成立资阳区迪尔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从耕地、平地、播种、插秧,到喷药、施肥、收割和烘干,他至今已购置了数十台农机,价值多万元。
对农机感兴趣,龚玉姣从小不玩游戏、不看电视剧,最多的时间是在父亲操作修理农机的时候,守在一旁慢慢看、慢慢学,研究怎么操控。年夏天,龚雪平开着插秧机到田间作业,她在后面帮着喂秧,鼓起勇气对父亲说“我来试试”,没想到一学就会。
田野追梦,成为合作社技术骨干
深知干农活的劳累,龚菊梅一心想让女儿从事轻松的工作。年,夫妻俩催促龚玉姣在城里找了一份文印工作。她干了不到两个月便辞职了。“打字复印太枯燥了,我还是爱开农机。”自此,龚玉姣打定主意,在广阔的田野上挥洒汗水,放飞青春和梦想。
在父亲亲身示范指导下,龚玉姣陆续学会了使用烘干机、铲车、收割机等,通常试上两三次就会了。
随着无人植保机在我市逐步推广应用,龚雪平也计划将其应用到生产中。去年5月,龚玉姣主动请缨去娄底参加无人植保机培训,第一次独自远行。她学成归来后,合作社很快引进并使用无人植保机作业,她还把龚雪平培训成了专业无人机手。
龚玉姣平时言语较少、文静内敛,但只要一走进机房,她便很快褪去羞涩的一面,熟练操控调试各类机械,与工人打成一片,显得十分干练。“同龄的小孩都在逛街、打游戏,一心只想吃喝玩乐,她却整天守着农机,帮父母种田,特别懂事。”在合作社工作10年的宋久林看着龚玉姣长大,他说,龚玉姣不仅会开农机,小故障、小维护也懂得处理,是合作社的“技术担当”。
用龚菊梅的话来讲,10亩地的活儿,龚玉姣最快作业只需3小时,水平已跟父亲不相上下。
科学种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
提起结束近两个月的农机比赛,性格好强的龚玉姣有些愤懑:“这次比赛用的插秧机、收割机,我从来没有操作过。”尽管心有不甘,但她也表示,比赛让她了解了规则、熟悉了更多农业机械。“北京的总决赛,我力争拿名次!”她满脸憧憬地说。
龚雪平也认为:“比赛之外的交流和学习更重要。”赛后回来,他立马将“粮友”推荐的智能设备装在了10台收割机上。“在家里就能远程操作农机,以后收割稻子,家门都不用出了。”龚雪平说,农业要做大做强,一定离不开科学。现在市场上只要新出的机器,他看到了一定会买回来装备。
在科学种田方面,父女俩也做了许多有益尝试,注重发展再生稻。早稻割了一茬,只要水和肥足,很快就能长苗抽穗,一个半月可收割,也就是常说的再生稻。龚雪平说,虽然每亩产量约公斤,但再生稻不打农药,是“无公害”大米,价格可以比普通米提高近一倍。今年,父女俩还试点种植多亩富硒中稻,在田间施富硒肥。
农业是一项有奔头的产业,龚雪平满怀信心。他希望没经历过苦日子的女儿,未来能见到一个真正富庶、崭新的农村。这和龚玉姣的愿景相差无几:农田不怕天灾,机械更快一点,把父母坚持的高效生态农业事业一直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