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烘干 >> 烘干市场 >> 我们与双抢的距离这么近,那么远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实习生肖睿洋
“明天我要跟记者老师去长沙县采写双抢的新闻啦!”“双抢是什么?”这是我在采访前夜与朋友的聊天片段,想来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关于“双抢”话题真实而确切的反应。
“双抢”是什么?如果不是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00后的我乍一听到这个词或许真的会感到陌生。顾名思义,“双抢”是指农村夏天抢收早稻,抢种晚稻,而这项本来非常常见的农业活动已离我们渐渐远去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科技的演进,我们与“双抢”的距离变得这么近又那么远。
回忆童年:难忘农忙时
当了一辈子农民的爷爷奶奶常说,“春争一日,夏争一时”。小时候,每到暑假七月,是他们最忙碌最辛苦的时候。顶着巨大的太阳,在三十七八度的高温下,穿梭于稻田间,抢收抢种。“双抢”在他们眼中,成为一年一度与土地和气候的抗争,也是与自身精力和体力的战斗。
(中午11点,长沙县路口镇明月村的农民正顶着烈日为稻田除草松土。肖睿洋摄)
“走起来,收谷去啊!”这样常见又亲切的吆喝声往往出现在早晨七八点钟,这时太阳已经爬上山头,气温慢慢上升,稻谷上的露水已经蒸发得无影踪,一天的劳作由此开始。邻里左右会互相提醒催促,经验丰富的人家早已准备好镰刀、背篓、捆绳、麻袋、扁担等工具,全家出动,向着金黄的稻田进发。当其他小朋友在田间学着大人的模样割稻穗、捆秸秆的时候,因为祖辈和父母的心疼与偏爱,我和弟弟躲过毒辣太阳的暴晒,留居在家,负责在晒谷场摊开铺匀从田间运回的一袋袋稻谷。
因为家在马路边,每到“双抢”时,路边驶过的摩托车、皮卡车、小货车声音可以缠在耳边一整天,不远处的打谷机发出的“吱呀吱呀”“咕叽咕叽”的声音尽收耳底。爷爷和爸爸各骑一辆摩托车,往往是前后运回一车稻谷。解开麻袋,稻谷被倒出来时,年幼的弟弟说,这粒粒饱满的稻谷好像动画片里成堆的黄金。或许在劳累半年的农民眼中,用劳动和汗水换来的稻谷比黄金更让人感到喜悦和舒适。
天气大概是“双抢”最大的仇敌。南方的夏天有些像女生的情绪——阴晴不定:午饭前还是艳阳高照,大家看着阳光下铺开的金光闪闪的“稻画”满足欣喜;午休时,远处却会突然一阵闷雷滚动,大片大片的乌云奔涌而来,家家户户不得不跑出屋外,拿起塑料薄膜就向晒谷场冲,家人们熟练配合,收拢边缘的稻谷,细心压好塑料薄膜的边缘。
如果在盖好薄膜后真的下起大雨,大家还会相视一笑,感到一丝侥幸,回到房间享受闷热天气中阵雨带来的一丝凉爽;最气人的是,等到稻谷收完了,雨却迟迟不下,大片乌云还在头顶游荡,陷入“晒收两难”的境地。
与割稻晒谷一样,扮禾插田也是“双抢”的重头戏。插田需要一小把一小把扯出秧苗,沿着踩过的脚印弯腰佝背,将秧苗戳进农田中,难点是秧苗要插得正直、整齐,这样的稻谷才能受光充分、长势良好。经验老道的农民都认为这是个技术活和耐力活,插田一天下来,很难不腰酸背痛、身体乏力,一般不让小孩子轻易尝试,于是这一代年轻人距离“双抢”这么近而又那么远。
现在家乡的小型收割机、旋耕机的身影渐渐多起来,传统木制的打谷机慢慢被闲置在房间的角落;田间的欢声笑语变多了,人们额头上沁出的汗珠变少了;当机器驶过稻田,留下一条条轮印,大家有闲情逸致举起手机拍照,记录下新时代机械化的“双抢”。童年记忆中辛劳忙碌的“双抢”与我们拉远了距离,但那些鲜活而生动的记忆不会淡去,“双抢”的精神将继续激励我们更好地前行。
现场观察:感受累与乐
平坦开阔的金黄色稻田,来回穿梭的收割机,着装统一的机车手……这是7月13日,我跟随两位记者老师走进长沙县安沙镇唐田新村时第一眼看到的场景。7时许,太阳初照,正是升温的时候,稻田里的温度或许比气温上升得更快,因为长沙县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4台收割机已经“轰隆隆”地热闹了起来。
(早晨8时许,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收割机正在稻田里收割早稻。肖睿洋摄)
“今年的收成很不错,每亩产量有七八百斤,我们的烘干机都在24小时作业。”天健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泽峰说道。他一边向记者介绍今年“双抢”的情况,一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jg/41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