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稻谷到了收割的季节,基本上全家总动员,还有关系好的邻居朋友也都来帮忙,人手一把镰刀。
一到田里,在田沿的出水口插上竹制滤网,把稻田里的水放干。养在田里的鱼跟随水流聚到出水口,水流的差不多,鱼也可以捉进提前准备好的竹篓里了,顺带还有小半篓田螺。阳光下的人们弯着腰,手上的镰刀速度飞快,“唰唰唰唰”声此起彼伏,稻子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倒下。每天割完稻子,回家总有妈妈做的葱烤鲫鱼散发着香味在勾着肚子的馋虫;把田里新捞的鲫鱼清洗干净、放竹篮稍晾干水份,柴火烧的老旺热好锅,往锅里放猪油一大勺也比平时大方。两面煎黄后放酱油放些许水,再把屋后摘的小葱整小捆清洗好,打成结一起丢进锅里。柴火也不用添,等到水收的快干了放些盐就盛盘,简单料理的鲫鱼骨酥肉软,葱香四溢;摘葱留下的葱头拍碎,锅里猪油热好入锅煸出香味后,摘几颗辣椒捏开丢进锅一起炒,放好调料最后把敲过尾的田螺入锅翻炒好,稍稍收汁就起锅,一盘香辣田螺下饭最厉害。家人朋友都聚一起,酥香鲫鱼和香辣田螺米饭都管够,开怀吃。大人们小酌几杯,简单的饭菜也一样慰劳半天的辛苦。
小时候稻谷收割,割是人工割,割好的稻穗也是人力踩的打稻车打出稻谷。晒也是依靠纯天然的阳光和风以及人力的多日重复,天气晴好时翻晒,阴雨时抢收。
绵延的稻田现在的水稻收割全部机械收割,收割好也不用人去持续晾晒,自有烘干机器完成。机械化的农耕时代,人们的口粮来的更轻松了。邻里之间,来往少了,更多的人住进了商品房,进出打个照面都很少。也不必呼朋引伴,大汗淋漓地收割。
只是现在的水稻田里,出水口更多的是福寿螺,极少的几颗田螺,当然也不敢吃,怕农药残留。
只是,生活虽然不再需要赤脚下地干活,人们也为了生计朝九晚五的奔波。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闲暇时,呼朋引伴,走到外面来看看,。
阳光还在,我们热爱生活的心也不要轻易丢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