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

江南飲,碧螺春

发布时间:2022/5/11 14:09:41   

“我的茶叶,这周终于开采了。”

一位苏州朋友在朋友圈里发布动态,

晒着她每年此时的期待、喜悦与仪式感。

不用问,这茶叶当然就是碧螺春。

令人心心念念的碧螺春,

只生长于苏州洞庭东山,

是苏州人的一年一期、一期一会,

也是无数茶客翘首以盼的一杯鲜爽春味。

明前碧螺春,

一饮到江南。

在懂生活的苏州园林,

在古老而浪漫的江南庭院,

在春和景明的青山绿水之间,

精致杯盏里的碧螺春,

带着银绿、翠碧和白毫,

温柔地氤氲着花香与果香,

形美、色艳、香浓、味醇……

一杯碧螺春,

饮的是万物初萌的气息,

是灵秀恬柔的诗意春色,

也是一场不可辜负的江南之约。

品一杯碧螺春,一年的精致生活就此开始。

太湖东山直发,点击链接▼

▎正宗碧螺春,一碗春天的清气

“洞庭无处不飞翠,碧螺春香百里醉。”

碧螺春,原先不叫“碧螺春”,而因清香袭人、满屋芬芳,俗称“吓煞人香”,在乾隆时期成为贡茶,也才有了这个诗意的名字。

碧螺春的香,是江南甜柔春天的香,却也是可以醉人的香。轻饮一口,似将江南春色揽于舌尖,鲜、香、甜、爽,裹着湖光山色一路穿喉过肺,通透无比。

碧螺春,以“形美、色艳、香浓、味醇”而名满天下。正宗的碧螺春,也是特点明显:

干茶:条索纤细,卷曲成螺,银绿隐翠,白毫批覆,“蜜蜂腿”特征明显。

茶汤:青绿素雅,茶毫遇水沉底快,口味凉甜,鲜爽生津,含花果香。

叶底:芽头脆生娇嫩。

碧螺春干茶,当地人称“铜丝条,螺旋形,浑身毛,一嫩三鲜自古少”。条索窈窕,卷曲如螺,在银白翠绿相间的茶叶上,覆盖着纤细的白色茸毛,茸毛越多,质量越好。

冲泡后,茶味徐徐舒展,汤色银澄碧绿,清澈明亮,清香袭人。如果你放在鼻前闻吸,会感到它香气馥郁。入口顺滑,味醇清凉,回味甘冽,茶香中带着花果香,像初春的微风一样怡人。

茶叶泡在水中,很快就沉到杯底——这也是洞庭东山核心产区碧螺春才有的冲泡现象。若是假的碧螺春,身骨不够重实,茶叶沉底很慢。而越是鲜活的茶叶,其下沉的速度越快,说明内含的茶多酚物质越多。

茶叶在水中慢慢地舒展,显露出天然嫩芽的碧绿色。茶底干净、匀称、明亮——这也是上等碧螺春才有的特点。

▎饮太湖水,宿花果间,苏州专属春味

在吃喝讲究时令的苏州,许多时鲜美味,都要先看洞庭东山。

寻访碧螺春,也一定要来东山。苏州东山之于碧螺春,就像杭州西湖之于龙井。

东山有的是历史名胜:灵源寺、紫金庵、轩辕宫、古蹬道、雨花胜境,以及各处古村街巷……

种植于此的碧螺春茶,也已有千年的历史,它们见证着久远而繁茂的风物过往,生长于枇杷、杨梅、板栗、柑橘等果树之间,茶香、果香、花香在空气中流转,又日日被太湖氤氲的水汽滋养,茶吸果香,花窨茶味,陶冶着洞庭碧螺春花香果味的天然品质。

太湖地区产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六朝时期。随着陆羽《茶经》的问世,太湖地区的茶叶也名传天下。《太平清话》记:“洞庭山小青坞出茶,唐宋入贡,下有水月寺,即贡茶院也。”

清代时,苏州继承了精事采造的技术传统,又凭借太湖之滨优越的生态环境,创制出了碧螺春。传说这一雅号来自康熙皇帝御赐,更让它名声大震。文人雅士对碧螺春也颇为青睐,清末文人龚自珍赞曰:“茶以洞庭山之碧螺春为天下第一。”

《太湖备考》里说到:“名碧螺春,俗呼吓煞人香,味殊绝,人矜贵之。然所产无多,市者多伪。”

时至今日,也依然如此。碧螺春闻名遐迩,但市面上的碧螺春鱼龙混杂,正宗碧螺春,却不易尝到。为了让爱茶之人,喝到正宗珍贵的碧螺春,我们来到洞庭东山核心产区,将这一口正宗春鲜、明前碧螺春带给大家。

▎颗芽头1斤茶,传统手法炒制

碧螺春好,采摘是关键,须细嫩茶芽,即采即炒。

碧螺春采摘有三大特点:一是摘得早,二是采得嫩,三是拣得净。

制作上乘的碧螺春,g茶,通常需要~颗芽头制成。碧螺春的品级与采制时间的关系又极大,俗话说,“早采三天是个宝,迟采三天变成草”,可谓一日数级。

我们这次为大家带来的碧螺春,分为“明前一芽一叶”和“明前头采”两种。

明前一芽一叶,是挑拣清明前的一芽一叶,后进行炒制,有“一嫩三鲜”之称,即芽叶嫩、色泽鲜、香鲜灵、味鲜美。

明前头采,更早于一芽一叶的采摘时间,挑选纯芽头采摘,相比一芽一叶,纯芽头更小、更嫩。此茶是碧螺春中的极品,挑拣的用时也比其他茶叶多一倍的时间,挑选标准更为严苛。

茶忙时节,每天凌晨4点多,茶农们便上山采摘。采下来的鲜叶,需及时一根根地挑拣,只留下优质的鲜叶。

挑拣1公斤芽叶,需要2~4小时,费时费力。筛捡完鲜叶,再进行杀青、炒揉、显毫、烘干等工序。鲜叶不隔夜,所有的工序必须在一天内完成。

东山炒茶,采用传统的柴锅,用大灶,烧的是山上的果木干支,这种世代相传的手工炒制法,已经在探索碧螺春的鲜爽滋味上,沿袭了几百年,是当今的机器所无法比拟的。

因碧螺春“铜丝条,蜜蜂腿,浑身毛”的独特外形,对炒制技术的要求非常高。炒茶师傅徒手入锅45分钟左右,炒制时需文火、武火交替使用,根据茶芽在柴锅中的色泽、香气、蜷曲度,判断适宜当前的温度,不断指示火夫加柴、退柴。

碧螺春茶鲜叶的芽头含量高,十分翠嫩,炒制过程中,若是力道稍有不对,就会损伤芽头,不仅成型后不美观,也会影响味道。

看似重复单调的动作,其实蕴含着万千机变,考验了炒茶师傅对茶叶汁水、火候、时间、温度及力道的掌握,制作难度极大,没有丰富经验的师傅是做不来的。

这次的明前碧螺春,除了常规款,我们还特意邀请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施跃文老师为我们监制了一批明前头采,数量有限,值得资深茶客尝试。

▎先水后茶,一杯江南一口春

碧螺春的冲泡十分讲究。

首先是水的选择,泉水为上,70~80℃水温为佳,大半杯为度。

碧螺春的冲泡,注意要“先水后茶”:先在玻璃杯里冲上80℃的水,然后再放3克左右的茶叶。因为碧螺春芽头十分幼嫩,所以不能用℃沸水冲泡,否则滋味全失。

看着茶叶与水慢慢融合,也是难得的风景:先是小心触碰,然后慢慢舒展开,如“白云翻滚,雪花飞舞”。茶香随着温润的水汽蒸腾,轻轻靠近嗅闻,清甜的茶香、淡淡的花果香,立刻溢满飘逸出来,细嗅如初春微风轻拂,空气中带着春的气息。

待芽叶完全舒展开来,就可以饮用了。一如瘦鹃老人笔下之赞言:“沸水一泡,就有白色的茸毛浮起,叶多卷曲,作嫩碧色,上口时清香扑鼻,回味也十分隽永,如嚼橄榄。”

学着古人饮茶的模样,啜一小口,慢慢咽下,几秒后,鲜爽回甘,茶香在舌头的两边氤氲开来,隐隐仿佛有花果的清香,心亦随着茶香慢慢沉静下来。

这一刻,看着湖光岚影,临风小饮,顿觉心旷神怡,仿佛一口便将洞庭清味揽于舌尖。整个初春的生气,鲜、香、甜、爽,已满满融入在这一杯茶水中了。

品一杯碧螺春,一年的精致生活就此开始。

太湖东山直发,点击链接▼

-温馨提示-如有相关问题,可联系在线客服人员为您解答gguo2长按或扫描上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29.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