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材是指在汉族传统医术指导下应用的原生药材。在中药材加工中,其烘干工序一般是通过露天晒干或者土坑土烤房烘干进行烘干。其中露天晒干特点是成本低,但受天气限制大,而且易受外物污染;土坑烘干效率低,成本高,效果较差。鉴于此,迫切需要一种中药材烘干装置,可以快速地、不受天气限制地、不受污染地、效果较好地对中药材进行烘干。一、根据中药材的特性选择干燥工艺1.中药材种类繁多,外观、品相、大小、粗细、药性成份及含水量、处理工艺工序都不一样。所以要根据其特性来选择合适的干燥温湿度和时间等参数,如芳香类中药材如薄荷、木香、佛手、陈皮等,烘干过程中保持香味至关重要,因此温度不宜过高,否则香味散失,颜色发暗。宜中低温干燥。3.油质类中药材如当归、枳壳、肉桂、牛膝,这类中药材所含挥发油对温度极敏感,当温度过高会有油质溢出表面,易分解变质。因此干燥时宜中低温烘干,防止冒油或色泽发黑,从而较好地保护药效成分。二、干燥温度的控制:中药材重要的是营养药性成分的有效保存,而药材在温度方面都有一定的范围要求。干燥温度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中药饮片的指标成分在烘干过程中的保存程度。温度过高过低都会对药材品质产生不良影响:当温度过高时,含脂类中药材会过热而油质跑失,含挥发油的中药材过热会芳香散失。温度过低时,又容易导致药材干燥速度太慢或未干透导致发霉或虫蛀。因此基于不同的中药材特性选择适宜的干燥温度,对中药材药性的保存,品相及药材后期的保管储存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一般的中药饮片或含挥发油类中药材以45-65C为合适范围,多汁的果实类药材以65-90°C合适,花叶类的以20-45°C范围较佳,根茎类适情况以30-65°C的范围为宜。典型的如佛手的烘干温度设定,将温度设定在55°C至65°C左右,这样每隔大概十二到十五个小时就可以干燥一个生产批次,品质好干净卫生。三、干燥湿度的控制:当热空气从中药材表面均匀稳定的流过时,较高温度的热空气与较低温度的中药材之间形成了传热推动力,空气则以对流的方式把热量再传递给待干燥的中药材,因此中药材受热而其内水分被气化带走,这就是空气能热泵对中药材烘干的排湿过程,而每一种药材的初始含水量均不一样,所以干燥过程中的排湿量大小也有要求。如枸杞的烘干,鲜果含水量高达80%,但在初的升温阶段,却不可以排湿,而到了第二阶段温度为45℃时又需大量排湿,尔后略调小排湿,直至后的均匀排湿,经历不同温度和湿度设置的四个阶段共约25小时,得到一整批上好的枸杞,并且干燥处理量大,节约能源。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zp/83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