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干

飞出发展新高度丨三都周覃镇三愿村易地发展

发布时间:2024/5/29 15:15:55   
北京中科皮肤医院好不好 http://www.csjkc.com/yydt/m/771.html
一个耕地面积仅有亩,人均耕地面积不足半亩地的山村,如何发展出了占地亩、产值多万元的农业产业?     “答案就是我们把产业飞出了本村,去其他地方发展。”5月25日,记者走进三都水族自治县周覃镇三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石贵平告诉记者。三愿村村民在大棚里播种南瓜在距离三愿村18公里之外的周覃镇易地搬迁社区幸福小区的扶贫车间里,记者看到了三愿村“飞”出来的第一个产业——食用菌种植产业。   20多个菌棚里,工人们忙着播种、浇水、采菌;另一边,几名工人正忙着安装烘干房。“已经有一个公司预付了20万元的辣椒烘干费,我们正在赶工,等到6月上旬就能完成了,今年产值预计在万元。我们村的飞地经济又能增加一个项目。”三愿村村民韦国港笑着说。     “食用菌产业发展很困难,逼得我们‘飞’出去。”石贵平说,年5月,因为没有地方,村里在一个小组的拉球场上用竹子和塑料布建的简易菌棚里种植食用菌。结果一场大风掀翻了菌棚,大雨淋坏了机器,一个月的辛苦打了水漂。后来,在石贵平的鼓励下,大家齐心协力,又把食用菌产业推上了正轨。三愿村食用菌丰收“但因为地方小,我们只能采取合作社牵头,群众在家种植的方式,在发展规模上受到了限制。”三愿村村支书韦天创说。   不仅如此,从三愿村搬迁到周覃镇的易地搬迁群众也面临找工作的问题,这也让村里萌生了把产业飞出去的想法。   说干就干,年5月,在周覃镇的支持下,三愿村的食用菌产业“飞”到了镇上的扶贫车间,摆脱了场地限制,有了发展的基础。“我们‘飞’出来之后,食用菌产业发展国模扩大了很多,从以前的分散在村民家,一家只能管理几百棒菌,到目前20个菌棚每天可以生产1万个菌棒,斤鲜菇,年产值45万元。”韦天创笑着告诉记者。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周覃镇移民群众就业。曾经,从三愿村半岛周覃镇上的移民韦国平因为工作不好找,打算搬回去住。自从去年5月来扶贫车间上班之后,每个月元的工资让他在新家开启了新生活。三愿村驻村工作队队长石贵平(右)和群众交谈石贵平告诉记者,目前,三愿村股份经济合作社覆盖周覃全镇17个村,采取贫困户入股分红模式,仅食用菌种植基地就常年吸纳10多名安置区移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尝到了“飞”出来产业发展的甜头后,三愿村又谋划推进了蜜本南瓜和黄桃产业。   “这两个产业也采取了流转其它地方的土地,发展三愿村的集体经济,同时带动当地群众就业的飞地模式。”石贵平介绍。   如今,三愿村在周覃镇新园村流转了亩荒坡,通过与公司合作种植蜜本南瓜。“今年3月开荒、4月种瓜,现在瓜苗已经有1米多长了,估计9月就能收南瓜了。合作社跟公司签订了保底收购合同,今年预计产值在万元左右。”负责南瓜项目的村民杨仙齐告诉记者。   在周覃镇相邻的中和镇红星村古城组,三愿村村民杨金华管理着三愿村流转的亩黄桃。“我们在黄桃里面套种了亩南板蓝根、亩蜜本南瓜,加上黄桃的收入,等到丰产期,亩的产值预计在万元。”杨金华说。   “虽然三愿村人多地少位置偏,但我们村民有干劲有想法,我们继续做大做强飞地经济,让村里的产业发展得更好,早日实现乡村振兴。”石贵平说。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梁晓琳张发扬编辑何涛编审田旻佳杨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377.html
------分隔线----------------------------